close
花草升格到各種插花門派早不稀奇,現代的花藝走向各類的設計風格,更是讓人眼花撩亂,一下吹起東方的極簡風,又或西方的宇宙觀創意,發展成百家爭鳴的現代花藝。
在這樣的氛圍中,花草已經不再是那麼簡單的花草樹木,雖然建國花市每週人潮展現旺盛的生命力從不間斷,帶來了許多庭園陽台的裝飾樂趣。但是花草晉升藝術領域所蘊含的創作奧秘,始終在我盤旋心中;花草有時比起文字、影像、語言還容易感動人,這樣的魅力來自每個人深層柔軟的內心,有時需要很細微的觸動,比起其他的外在物質更容易觸碰內心底層;這也是求婚時的戒指,總要附帶一束花來增加成功的或然率了。
在這樣的氛圍中,花草已經不再是那麼簡單的花草樹木,雖然建國花市每週人潮展現旺盛的生命力從不間斷,帶來了許多庭園陽台的裝飾樂趣。但是花草晉升藝術領域所蘊含的創作奧秘,始終在我盤旋心中;花草有時比起文字、影像、語言還容易感動人,這樣的魅力來自每個人深層柔軟的內心,有時需要很細微的觸動,比起其他的外在物質更容易觸碰內心底層;這也是求婚時的戒指,總要附帶一束花來增加成功的或然率了。
氣韻生動、首重意趣
學習插花的人,雖然沒有比愛花人或是會種花的綠手指多,但是坊間各個流派百花爭鳴,毫不衰減;一盆花的生命,大約一到兩週,在這短暫的時間內,我們看到了生命的一個過程,由燦爛轉向死亡,隨著四季節令不斷變化,春葉、夏花、秋果、冬枝的欣賞循環,讓許愛花人,在花開的時候,讚嘆珍惜,花謝之後,在嘆息聲中練習培養另一種豁達。
學習中華花藝,師事張月理老師多年,我不只看到花草神奇的魅力,我更不斷地體察從自然中貫通古今的奧妙。一件好的作品,其實是出自於作者的性情洵美、有獨特的生命情調;型與神韻並重,才能達到氣韻生動,可惜的是,往往傑作難留,透過照片的保存,往往只留下了平面的效果。所謂「三景具備,景物乃厚,三景分明,景物乃清」,真實的作品總是更具生命力!
陶與花
如果將花器比喻為完成基本室內裝潢的空間,那花草的角色,就是放入所有生活所需的物件了,讓空間可以活起來的基本條件,不在於華麗裝飾,而在於主人在其中生活的痕跡。中華花藝有六種重要的花器:盤、碗、籃、筒、缸、瓶,這六大花器中,有四種是以陶土燒製的,也因此花與陶的關係,更異常密切;陶土取之於大地,多為大地的色彩,帶有自然、粗獷與樸質,也因此色調深沈的花器,多半會讓插花的意圖完全展現,這時花器是比較沈潛的,花與器之間的比重一半一半,大多時候,花與陶的組合,花多為主角,而花器的型與份量,影響了整件作品的風格與設計,因此好的作品,不在花與器的孰輕孰重,而是依主題或意趣,取得整體作品的平衡。
在這六大花器之中,尤其與瓶和籃最能夠表現中華花藝的美感,瓶貴端莊,特別適合表現草木枝條上段昂揚的美感,也需要相當的插作技巧。籃重婉約,有圓形、長形與疊體籃等各種造型,由於質地較輕,很容易表現出鄉野野趣或是文人花的情趣;無論採用何種花器,花木與花器的搭配,展現出相輔的的氣質,才是佳作。
由寫景花進入創作的四大類型
中華文化的花藝和繪畫有著相同的人文思想背景;繪畫以線條為主,運用著線條和墨色的變化,來形塑三度空間的真實感,所以,這種多點透視的技法,讓我們看著一幅山水畫,可以想像自己搭著一架迷你直昇機,細細地遊覽著山水景致,雖然我們沒有真實的遊,一幅畫就可以讓我們進入這個山水之中,用心「遊」很久了。
而這種由書畫轉成真實的立體感的表現,就是花藝家可以創造的寫景空間,寫景花,是花藝學習的入門階,也是最容易讓人心領神會的作品類型,無論是在水面的留白、枯木、奇石、花朵草木的互相陪襯,呈現虛與實、剛與柔的獨特美感,呈現我們文化中獨特對花木之美的特殊品味。
像是各地的中式園林古厝,如台北林家花園、新竹的南園,這些園邸強調著「遊園」,人可以進去賞玩曲巷迴廊,在園中可以獲得許多心領神會的美感;寫景花,彷彿將這種美感縮小了、但是卻真實化了,這種真實感,加入了時間的動態因素,在花草美極了的讚嘆之後,不多時也要面臨枯萎的必經歷程。
記得曾經在多年前在倫敦的參訪過程中,前往某所建築學校,參觀位於在市區的教室中與走廊,看到的不是在台灣建築系中各種現代的建築模型,我看見一件件基礎素描、古典柱飾、花草紋樣的作品,雖然這間學校肯定不是養成現代建築的設計者,但是這樣西方古典源頭的學習模式,相信傳承著某些歐洲建築工藝美學的美的比例,這有些類似中國花的學習歷程,我們從模仿自然開始,插出一盆盆寫景花,想像著湖泊、山邊與古典詩詞中隱含的各種景致。
然而,美麗的情景未必帶來必然的幸福,插出一盆盆秀緻的景色,只代表著插花的人有能力選用與複製出一幅自然景致;插花的人要轉變成一位創作者,就必須要有清楚的創作意圖;想要深入,要進入理念花的訓練層次,每一朵花、每一片葉子,都必須規規矩矩的向四方展出,整盆花枝腳也要緊緊的貼合在一起,只是因為這些作品的創作目的是放在公共的空間給大眾欣賞,也讓插花者的學習經驗,在理念花的創作同時,考慮到觀者的需求,也就是說此時的花在公共空間中,只是做一個重要的配角而已。
真正的創作在技術熟習之下才要展開,在不斷找尋新意的同時,也得向內在搜尋了,這種朝內心挖掘的過程,就是心象花的最好題材。
中國花之所以那麼吸引人,就在於呼應到我們內在的生命情調,人的心不斷的變化,充滿著七情(喜怒哀樂愛惡懼),心象花跳脫了自然美與真實趣味,進入了自我的主觀與個別花材特有的外型意藴,隨著欣賞者的生命層次而有不同的想像,扣合著不同年齡的心境。
造型花與現代空間
大自然中,並沒有美或醜的分別,但是有些自然的景色,形成了造景,像是春天布滿小花的草原,形成一種數大便是美的鋪景,密密長長綠竹林構成線條,都是自然界的造型,運用點、線、面、體及質感構成的有機安排,就是造型花的應用。
很多的五星級飯店多半配合著現代花藝的設計師,以大膽冒險與獨特的手法使用各式花材,經由創作與嘗試並以全新的設計理念來表達個人的構思與創意,這類花藝的個人特質比較重,與中華花藝的差別在於意趣、形式、色彩的優先順序,現代西方的花藝,首重色彩與形式,而輕意趣,內在的特質不大相同。
美感特質的來源雖然有文化的背景,但是我們多半生活在現代的城市中,運用著各類高科技的產品,簡鍊的空間、線條美感,應該是花藝創作中拉近古與今的最好機會。
每棟建築、每個空間,除了建築設計師的用力表現,一心營造的空間背後,應該都為了「幸福」這個主軸吧!我們可能有很多舌尖到喉嚨的短暫美食經驗,但是花草創作之於生活,在花開花謝、四季更迭之中,可帶來更多美感經驗與生命的體會吧!(本文發表於Design & Luxury雜誌春季號)
學習插花的人,雖然沒有比愛花人或是會種花的綠手指多,但是坊間各個流派百花爭鳴,毫不衰減;一盆花的生命,大約一到兩週,在這短暫的時間內,我們看到了生命的一個過程,由燦爛轉向死亡,隨著四季節令不斷變化,春葉、夏花、秋果、冬枝的欣賞循環,讓許愛花人,在花開的時候,讚嘆珍惜,花謝之後,在嘆息聲中練習培養另一種豁達。
學習中華花藝,師事張月理老師多年,我不只看到花草神奇的魅力,我更不斷地體察從自然中貫通古今的奧妙。一件好的作品,其實是出自於作者的性情洵美、有獨特的生命情調;型與神韻並重,才能達到氣韻生動,可惜的是,往往傑作難留,透過照片的保存,往往只留下了平面的效果。所謂「三景具備,景物乃厚,三景分明,景物乃清」,真實的作品總是更具生命力!
陶與花
如果將花器比喻為完成基本室內裝潢的空間,那花草的角色,就是放入所有生活所需的物件了,讓空間可以活起來的基本條件,不在於華麗裝飾,而在於主人在其中生活的痕跡。中華花藝有六種重要的花器:盤、碗、籃、筒、缸、瓶,這六大花器中,有四種是以陶土燒製的,也因此花與陶的關係,更異常密切;陶土取之於大地,多為大地的色彩,帶有自然、粗獷與樸質,也因此色調深沈的花器,多半會讓插花的意圖完全展現,這時花器是比較沈潛的,花與器之間的比重一半一半,大多時候,花與陶的組合,花多為主角,而花器的型與份量,影響了整件作品的風格與設計,因此好的作品,不在花與器的孰輕孰重,而是依主題或意趣,取得整體作品的平衡。
在這六大花器之中,尤其與瓶和籃最能夠表現中華花藝的美感,瓶貴端莊,特別適合表現草木枝條上段昂揚的美感,也需要相當的插作技巧。籃重婉約,有圓形、長形與疊體籃等各種造型,由於質地較輕,很容易表現出鄉野野趣或是文人花的情趣;無論採用何種花器,花木與花器的搭配,展現出相輔的的氣質,才是佳作。
由寫景花進入創作的四大類型
中華文化的花藝和繪畫有著相同的人文思想背景;繪畫以線條為主,運用著線條和墨色的變化,來形塑三度空間的真實感,所以,這種多點透視的技法,讓我們看著一幅山水畫,可以想像自己搭著一架迷你直昇機,細細地遊覽著山水景致,雖然我們沒有真實的遊,一幅畫就可以讓我們進入這個山水之中,用心「遊」很久了。
而這種由書畫轉成真實的立體感的表現,就是花藝家可以創造的寫景空間,寫景花,是花藝學習的入門階,也是最容易讓人心領神會的作品類型,無論是在水面的留白、枯木、奇石、花朵草木的互相陪襯,呈現虛與實、剛與柔的獨特美感,呈現我們文化中獨特對花木之美的特殊品味。
像是各地的中式園林古厝,如台北林家花園、新竹的南園,這些園邸強調著「遊園」,人可以進去賞玩曲巷迴廊,在園中可以獲得許多心領神會的美感;寫景花,彷彿將這種美感縮小了、但是卻真實化了,這種真實感,加入了時間的動態因素,在花草美極了的讚嘆之後,不多時也要面臨枯萎的必經歷程。
記得曾經在多年前在倫敦的參訪過程中,前往某所建築學校,參觀位於在市區的教室中與走廊,看到的不是在台灣建築系中各種現代的建築模型,我看見一件件基礎素描、古典柱飾、花草紋樣的作品,雖然這間學校肯定不是養成現代建築的設計者,但是這樣西方古典源頭的學習模式,相信傳承著某些歐洲建築工藝美學的美的比例,這有些類似中國花的學習歷程,我們從模仿自然開始,插出一盆盆寫景花,想像著湖泊、山邊與古典詩詞中隱含的各種景致。
然而,美麗的情景未必帶來必然的幸福,插出一盆盆秀緻的景色,只代表著插花的人有能力選用與複製出一幅自然景致;插花的人要轉變成一位創作者,就必須要有清楚的創作意圖;想要深入,要進入理念花的訓練層次,每一朵花、每一片葉子,都必須規規矩矩的向四方展出,整盆花枝腳也要緊緊的貼合在一起,只是因為這些作品的創作目的是放在公共的空間給大眾欣賞,也讓插花者的學習經驗,在理念花的創作同時,考慮到觀者的需求,也就是說此時的花在公共空間中,只是做一個重要的配角而已。
真正的創作在技術熟習之下才要展開,在不斷找尋新意的同時,也得向內在搜尋了,這種朝內心挖掘的過程,就是心象花的最好題材。
中國花之所以那麼吸引人,就在於呼應到我們內在的生命情調,人的心不斷的變化,充滿著七情(喜怒哀樂愛惡懼),心象花跳脫了自然美與真實趣味,進入了自我的主觀與個別花材特有的外型意藴,隨著欣賞者的生命層次而有不同的想像,扣合著不同年齡的心境。
造型花與現代空間
大自然中,並沒有美或醜的分別,但是有些自然的景色,形成了造景,像是春天布滿小花的草原,形成一種數大便是美的鋪景,密密長長綠竹林構成線條,都是自然界的造型,運用點、線、面、體及質感構成的有機安排,就是造型花的應用。
很多的五星級飯店多半配合著現代花藝的設計師,以大膽冒險與獨特的手法使用各式花材,經由創作與嘗試並以全新的設計理念來表達個人的構思與創意,這類花藝的個人特質比較重,與中華花藝的差別在於意趣、形式、色彩的優先順序,現代西方的花藝,首重色彩與形式,而輕意趣,內在的特質不大相同。
美感特質的來源雖然有文化的背景,但是我們多半生活在現代的城市中,運用著各類高科技的產品,簡鍊的空間、線條美感,應該是花藝創作中拉近古與今的最好機會。
每棟建築、每個空間,除了建築設計師的用力表現,一心營造的空間背後,應該都為了「幸福」這個主軸吧!我們可能有很多舌尖到喉嚨的短暫美食經驗,但是花草創作之於生活,在花開花謝、四季更迭之中,可帶來更多美感經驗與生命的體會吧!(本文發表於Design & Luxury雜誌春季號)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