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東之行,對於花材的觀察,有意外的發現,
很感恩的發表這篇花材與食材的對照文,
雖然詩經上說,要多識蟲魚草木之名,可是就像植物的辨識,真是一門浩瀚的知識庫,
用力記得再多,等到和植物面對面時,總是經常忘了它是誰?
在台東縣達仁鄉台坂國小體育館旁,種了一小區花材「柔麗絲」,除了感覺比較乾燥,幾乎完全相同。
鄭校長和一旁的原住民媽媽聊天,他們說這是「紅小米」,是可以拿來吃的,
圖中的紅小米已經快可以採收了。
這個意外的發現,我更仔細看了所謂「紅小米」的細部,真的和花材一模一樣
我有點沮喪,怎麼我們拿原住民的食材來當花材呢?
鄭校長一點也不以為意,他反而說,當花材的經濟效益高,對原住民更好。
進一步查了一下,紅小米又被稱為穀類的紅寶石,在原住民除了食用之外,也當作慶典中的頭冠裝飾,由於不只有紅色,還有綠色(未熟時)、黃色可以應用,所以色彩還可以有變化。
在食用上,可以加一點入小米酒,或是和芋頭、地瓜、米飯同煮。
再回到花材來看,去花市買花和去市場買菜,其實是一樣的,你如果說要買革葉蕨(就是很普遍的高山羊齒),花市攤販一定瞪大眼睛,不知道你要買什麼,所以訂花、買花,要用花市能夠溝通的「花市場名」。
可是花買回來了,很多木本葉材,花市根本根據外型取名,我們還是要再查「花材典」、植物辨識的書籍或是上網查,才能知道植物的學名,以及科屬,科屬會幫助我們觸類旁通,就像讀書的目錄和科判一樣。進一步還要觀察植物的海拔高度、和其他哪些植物一起生長。
像是柔麗絲,以前不知道它的生長地,取得莖細、下垂的狀態,會認為這個花材很嬌弱,事實上是相反的,在達仁鄉,這個台東最偏遠的鄉鎮,土地貧瘠,不是水果產區,沿路除了種芭樂的家長,路旁的經濟作物,除了紅小米、最多的就是耐悍的樹豆、蓖麻了。因此柔麗絲並不喜歡水多,而且應該是可以乾燥的,所以在此植物的本質上,它一點也不柔,相對的是柔中帶剛的植物!
找了一張柔麗絲的舊作,插作季節是冬天,主題為冬日田園野趣(寫景花)
花材除了柔麗絲之外,還包括白蕾絲、百合竹。
柔麗絲由於有細緻的下垂感,除了寫景、造型花可以應用之外,
也可以仿原住民的頭冠應用,放在胸花、花束中,也是不錯的選擇
唯一要注意的是,由於花材供應時,多取柔麗絲尚嬌嫩時,所以插高時,需要竹籤幫忙支撐一下,不容易傾倒。
如對紅蔾在原住民社區應用可連結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mimuth190/article?mid=20171
如果對於不同海拔高度的植物,希望有概略性的瞭解,推薦書 台灣森林共和國(郭城孟,遠流,2003)